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

如影隨行觀後感

如影隨行 承接了如夢之夢對生命奧秘的宗教關切 由對「中陰」狀態的思考出發
看戲的過程中 只有一種感覺 就是很舒服 很自然的浸在劇場之中
很熟悉 看到很多表坊之前作品的影子 這是不是另一種奇妙的如影隨行
記得「十三角關係」中,蔡燦得所飾演可以跟上天溝通的少女,天使,他這麼自稱。而這個設定在如影隨行中已經是一個既定架構與基礎。記得「我和我和他和他」中,蘭桂坊裡的時空交錯在茶餐廳中似曾相似,而悠遊於記憶場域更是劇中的主要發展走向。更不用說那樣深深牽扯的情感,丁乃箏的表演,濃烈的讓人想起當時她所飾演簡如鏡的分身。隨「如夢之夢」而來,如影隨行延續對於生死,生命的思索。
很感動,一切的組合是那麼融洽。舞台設計十分簡約,巧妙,簡單輕易的完成時空移轉的舞臺效果。乾淨的白色,羽絨與白紙,時而隨著空氣,呼吸著。影像設計一樣走向簡單,和舞台幾乎相互融合。這樣不慍不火恰到好處的場面調度實在令人佩服。
一直想到文。溫德斯的「德州。巴黎」,同樣雷同的情感,一個坐落於空曠的沙漠影像中,一個坐落於清爽的劇場中。那是一種美的呼應。
對於宗教意念的修飾,幾乎做到不著痕跡,即便是曾出現顯而易覺的梵音,卻也是切合舞台需求,甚至因其神秘的儀式性,引發了幾乎純粹的戲劇能量。
這樣的一齣戲,在與觀眾溝通上幾乎沒有阻礙,因為他選擇了一個最適合大眾閱聽的形式。幻覺的建立與邏輯沒有甚麼瑕疵。而我覺得即使預知了戲劇動力的懸念的結果,這部戲一樣好看。
不需要像夜麻三那樣繃緊神經的思考劇作家的意圖,如影隨行真的就這麼隨意的跟著,帶著你去戲劇中感受。對,感受。
關於「中陰」這個狀態,我想起之前看周慧玲的「不三不四到台灣」,實驗劇場的挖掘似乎顯得更深切。在中陰中的靈魂在追求甚麼,那也就是我們所追求的。原諒嗎?更清楚的回顧自己與所愛的生命嗎?那我們呢?我們是要上去亦或下去,我們所認知的存在多真實?我們是不是在中陰之中。產生這樣的提問已經足夠,戲劇的話與能量總會在它該停住的地方收手。我們看見兩個創作者對同一個問題的探索及兩種不同的戲劇表現。
不過,在戲劇院的戲,真的很愛投影,也許這是吸引某些觀眾的方法,只是,有時候還是比較喜歡更原始一點的劇場元素,那樣會更真吧。